詩賦海州(連云港)------次韻孫職方蒼梧山
蘇 軾
蒼梧奇事豈虛傳,荒怪還須問子年。
遠托鰲頭轉滄海,來依鵬背負青天。
或云靈境依賢者,又恐神功亦偶然。
聞道新春恣遠覽, 羨君平地作飛仙。
------《蘇東坡集》前集卷六
【作者簡介】
蘇軾(1037-1101),字子瞻,號東坡居士,眉州眉山(今屬四川)人。宋仁宗嘉祐二年(1057)進士。英宗時為直史館。神宗熙寧時,上書論王安石新法不便,自請出外,通判杭州。移知密州、徐州、湖州。元豐三年因"烏臺詩案"貶黃州。后移汝州,知登州。哲宗時召還,為
翰林學士,端明殿侍讀學士,歷知杭州、潁州、揚州,官至禮部尚書。紹圣中,又貶謫惠州、儋州,赦還,明年卒于常州。謚文忠。軾文章縱橫奔放,為"唐宋八大家"之一;詩風飄逸清雄,詞開豪放一派,書畫亦有大名。與父洵、弟轍合稱"三蘇"。當時黃庭堅、秦觀、張耒、晁補之、陳師道等皆與交往,為一代文豪。有《東坡七集》傳世。
【導讀】
蘇軾這首七律,是依孫職方《蒼梧山》詩的原韻而寫的和作。孫職方,名奕,曾為福建運判,是蘇軾文友之一。孫職方曾游海州蒼梧山,寫過歌詠蒼梧山的詩,其詩今已難見。蘇軾于熙寧七年(1074)十一月初過海州后不久,因讀孫職方的《蒼梧山》而和之。當時蘇軾行程匆匆,并未親游蒼梧山,只是聞名,而無實感,因此他這首和作多從神話傳說加以想象,而無具體描寫,就可以理解了。
首聯(lián)極盡欲擒故縱、回旋跌宕之能事,突出強調對于蒼梧山來頭非凡的肯定和嘆賞。由于蒼梧山(古稱郁州山,后稱云臺山)峙立海中,風景奇秀,有似湖南寧遠縣南的蒼梧山(又名九嶷山),故有郁州山"自蒼梧浮來"的傳說(此說初見于《山海經(jīng)·海內東經(jīng)》郭璞注)。"子年",前秦王嘉字子年,相傳為得道之士,鑿巖穴居,言荒唐怪誕之事皆驗,苻堅累徵不起,著有《拾遺記》。
頷聯(lián)承前,具體發(fā)揮對于"蒼梧奇事"的想像。"鰲",傳說中的海里大龜。上句暗用《列子·湯問》所載的神話故事;渤海之東,不知幾億萬里,有無底深谷,中有五山,互不相連,隨波上下飄蕩,天帝命海神禺彊使巨鰲十五,更迭舉首頂之,五山始峙而不動。下句借用《莊子·逍遙游》所載的神話故事,想像蒼梧山依托背負青天的鵬背從南海徙來的雄奇畫境,描繪蒼梧山"自蒼梧浮來"的蒼茫情景。
頸聯(lián)表達對于海上靈境必與人間賢才相依存,不然又怕它偶然浮來又將浮去的慨嘆。"或云",有人說。"神功",神奇之事;"功"通"工",事。詩人既贊美蒼梧山為"靈境",又推譽孫職方為"賢者",一箭雙雕,匠心獨運,顯示出和詩的技巧。
尾聯(lián)承上生發(fā),進層表達詩人對蒼梧靈境的贊美和對孫職方能夠暢游蒼梧山的羨慕。以此作結,點明題意,強烈表露了對登臨蒼梧靈境的欽慕和神往。
全詩運用極度的夸張和飛騰的想像,給富有神奇?zhèn)髡f的蒼梧山著上更加濃烈的浪漫色彩,顯示詩人心往神馳于云臺勝景,并以"靈境"(神境)稱之,誠乃港城有幸、港人有幸也。